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手沖咖啡分享



        最初我原本是不喝咖啡的,原因在於我對咖啡的映像是必須加牛奶與糖,但偏偏我不是那麼喜歡喝牛奶的人,所以我連奶茶都很少喝。我其實是比較偏愛喝茶的,在研究所初期都是喝茶包為主,直到某家便利超商開始了集點贈送小熊玩偶的活動之後,喝咖啡集點變成了另一個任務。從此,我開始喝起了咖啡。






        不管是咖啡或是茶,喝到最後多多少少會開始講究。其實也不是說講究到要喝冠軍茶還是貓屎咖啡,但至少在咖啡方面我體會到了三合一咖啡根本就不是咖啡。也開始買了一些書來研究,原來咖啡之中還有如此多的學問。關於品種或是產地方面我比較不熟悉,一方面是沒這個心情,二方面是我也沒這個閒錢與時間去比較,有得喝就好了。我反而對於沖泡咖啡工具比較有興趣,加上實驗室的學長每天下午都用賽風壺煮咖啡,那個香味與神奇的萃取方式都讓我感到非常嚮往。入門的我開始使用了美式咖啡壺與砍豆機,每次買豆子,老闆聽到我用這樣的工具煮,都不禁皺起了眉頭。原來這兩樣工具都無法控制咖啡豆的粗細、水量的大小與溫度,所以咖啡煮出來的味道就是非常「美式」。原本想說在第二篇期刊論文被接受之後,就要開始升級器具,原本優先考慮的當然是我嚮往已久的賽風壺,但是有點複雜的程序讓我稍稍卻步,剛好朋友都在玩手沖咖啡,看起來似乎容易得多(至少不用酒精/瓦斯燈), 所以就決定從手沖咖啡試試。才發現原來手沖咖啡的學問也是非常多的!



手沖壺

        我個人覺得一人份的咖啡用這樣宮廷式的手沖壺會比較好上手,原因在於壺嘴伸得夠長,在繞圈的時候比較不會撞到慮杯,另外壺嘴也蠻細的,在控制水量比較好處理。不過重點在於選用習慣順手的手沖壺就好。






濾杯

綠背的大小與形狀都各有所不同,還有分下面的開孔為單孔或是三孔的。




承接壺

個人建議使用透明的承接壺會比較方便控制到底沖了多少量的咖啡出來。




濾紙

濾紙的形狀與大小需要與濾杯配合,不要買錯囉!
在使用之前最好將紙張黏合的線摺一下,這樣能幫助濾紙更能貼緊濾杯。






器具都準備好之後,就是「指揮挺!組合!」拉!

        
由上往下依序是:濾紙、濾杯、承接壺




         跟泡茶一樣,放咖啡粉之前要先「溫壺」。

        目的在於浸濕濾紙,將濾紙上可能殘留的螢光劑先沖洗;其二,潤濕的濾紙可以貼緊濾杯壁;最後,承接壺也能先受到水溫而加溫,讓等下沖下來的熱咖啡不會受到底下冰冷的承接壺而改變風味。最後記得要把底下的水倒掉喔!





放上咖啡粉

        咖啡粉的粗細影響味道非常多。太細,水會滯留與粉內過久而脆取出苦澀的味道;太粗,水會直接下流至承接壺而讓咖啡無味。盡量選擇可以控制粗細的研磨器具,做點實驗才有趣喔!另外參考的標準沖泡比例:10克的豆子對上120cc的水。





中間挖個洞

在咖啡粉中間挖一個小坑,讓水一開始注入的時候不會亂跳。
如果注水技巧夠好,不挖也可以!





開始注水

        一開始入水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濕潤整個咖啡粉,所以水量不用大,但是要平均,水溫控制在85度C (如果沒有溫度計就先不要管他)。盡量不要讓多餘的水分滴下承接壺。




悶蒸


       當咖啡粉都吸飽水之後,粉內的化學物質開始被萃取出來並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整個粉面開始膨脹,這個步驟稱為「悶蒸」,可以說是手沖咖啡最重要的步驟。







大約悶蒸20~30秒之後,溫度了降下來,水分也漸漸開始往下滴至承接壺。咖啡粉的表面也從原本溼潤的狀態漸漸開始出現孔洞。左邊就是濕潤的咖啡粉,右邊就是悶蒸結束的狀態。






二次注水

        悶蒸就像是先將咖啡粉內的物質融出來,之後的沖水就是將這些物質用水體帶走沖成一杯咖啡。一開始注水要從咖啡粉的中心開始,然後用同心圓的路線往外螺旋繞圈,確保咖啡粉都受到水的滋潤。最好觀察的方式就是水沖下去的咖啡粉會冒出金黃色的泡泡,所以我們只要沿著泡泡的周圍漸漸往外繞圈就可以了。





這段影片是我自己手沖過程的自拍,由於必須盯著手機螢幕的關係,所以壺嘴的繞圈軌跡有點難看,這邊只有開始注水、悶蒸以及二次注水開頭的過程。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繞到最外圈的時侯,水柱不要碰到濾紙,因為這樣水會直接沿著濾紙往下造成萃取不均勻。所以在最外圈的時候再網內繞,反覆操作,並且觀察承接壺的內的咖啡的量。一開始的我自己在沖的時候會想把旁邊的咖啡粉往內沖,不然在旁邊好浪費,這個情況要盡量避免,因為這樣會讓水柱直接接觸到濾紙。






手沖結束

      沖完之後可以觀察到濾紙內測就像是有一道咖啡牆一樣,手沖的過程就是讓水柱平均地利用重力通過這一道咖啡牆。





充完的咖啡依然冒著金黃色的泡泡,非常誘人!





        我個人習慣喝黑的咖啡,因為還是不喜歡加牛奶。另外,咖啡豆還有分烘焙的深淺,淺的通常果香味比較多,偏酸,在悶蒸的過程不易膨脹;重的味道比較厚,焦味比較多,悶蒸時較容易膨脹,也比較適合加牛奶。另外,咖啡豆的新鮮程度也影響風味以及悶蒸的膨脹非常多,較新鮮的豆子當然比較好喝,也比較容易膨脹。好的豆子通常會選擇淺烘焙,因為這樣才不會破壞豆子本身的風味;烘焙過深會影響豆子本身的味道,只留下焦味,這也是外面許多咖啡會苦的原因。不過這都是概括的論述,詳細的我自己也需要再研究,喝咖啡喝茶都是一個心情,心情對了喝什麼都對啦!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說明的十分不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