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關於流行吉他彈唱教材


        經歷了將近8年的醞釀,從師大吉他社的吉他班講義,經過學長、老師與同學的意見不斷修正,終於在今年正式問世。這幾年經歷了各式各樣的辛酸血淚,看盡人間冷暖。這篇就來回顧一下從最早的講義形態到現在是怎麼演進的!





        我們先從講解吉他各部位名稱的地方來比較, 演進方向是從左邊的單張講義,再到中間整本的社團教本,最後到右邊就是書的形式。當我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有股莫名地感動,就像是之前有人把iphone從一代排到現在5s一樣壯觀!當時做講義時從來沒有想過會發展成這樣。


       講義型式的內容比較簡潔,也會留比較多的空白給學員填寫,上面的吉他是Larrivee(LV-03R)的照片,也是剛上大學買的第一把高級鋼弦吉他,這把琴之後就被高中同學接手,目前應該也是被照顧得相當好。而中間的教本是為了要將講義轉換為書本的過渡型式,由於少了老師現場講課的關係,所以書的文字內容必須比講義更仔細一些,中間的吉他圖是Collings的OM吉他,再用iphone的軟體轉成線條,十分地土法煉鋼。最後,書本的吉他圖也改為美編來繪製,變為更清楚更有系統了。






        之後書本的型式會比較常在市面上見到,所以這邊想多放一些最早期講義型式的照片。照片中是第二堂課的進度,只有三張A4紙的內容。講義上可以看到和弦圖幾乎都是留空白要給學生填寫的,這樣的好處就是逼得學生一定要來上課,另外這樣上課的時候師生間也會比較有互動。而左邊和弦、音階、組成音的圈圈看對照也是當時創新的一種教學型式。

        個人覺得最難寫的課程就是初級班,因為學生沒有任何「先備知識」(註1),所以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替他建構一整個音樂的世界(真是責任重大!)。已經練起來的人常常會忘記當初是經歷了多少痛苦而達到目前的樣子,會覺得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會不知不覺地一下子教了太多太深的東西給學生。所以每一堂的內容,不論是在彈奏技巧或是樂理知識也都不能ㄧ次講太多,必須考量到學生的「近側發展區」(註2) ,這樣他才會有足夠的時間回去消化。

        突然好像講得太嚴肅,講一點輕鬆的吧!來看看右邊第三張講義,那些照片都是在宿舍拍的,而手示範底下的格文背景是一條浴巾。最後,每堂課的講義底下都有一張回條,是給學生下課填寫的。由於這種情況常常在上課時問發生,問學生說:「有沒有問題?」底下常常都是鴉雀無聲,寧靜致遠。所以這個回條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寫下對於這堂課的意見,比方說老師音量不夠大,或是哪邊講不清楚下次可能還需要再講之類的。算是創造了另一個與學生溝通的方式,讓講師能夠掌握班上同學的情況。



註1:先備知識(Prerequisite Knowledge):係指學生學習新知識前本身所具備的相關知識。

註2: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由前蘇聯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提出的學習理論,指學習者現實及實際可達到的發展的差距。這個差距是由學習者的獨立解題能力及其潛在發展水平而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以內,但暫時未能理解的知識




來張回條的特寫。


       回條的回收率其實還蠻高的,而不交回條的原因大多是不想破壞講義,所以也會收到他門另外拿其他紙寫下意見的紙條。





        最後也再來個對照吧!從左到右是:師大吉他社吉他班講義、竹中吉他社教本、流行彈唱吉他教材。這一頁我覺得也是這套可以代表這套教材的精神所在:我們是透過吉他這個樂器學習音樂。所以彈吉他不能只是左手會按個和弦配上右手的一套刷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想辦法將樂理的知識融入到如何在吉他上操作,藉由反覆的練習,以及不斷聆聽自己練習的過程,將彈奏、樂理知識與聽覺刺激同時產生連接,這樣才能更貼近音樂而非樂器。




最後在附上一張滿江紅的初稿。。。謝謝指教



感謝身邊的人的支持,我們團隊感到十分地幸運!也希望各方能不嗇指教,提供更好的意見讓教材的內容更加進步!





流行彈唱吉他教材粉絲團:


沒有留言: